“新零售”自提出以来就充满了争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一时间节点都有其特有的含义。
而能代表其当下定义的描述,则是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云智能新零售事业部总裁肖利华在 CCF-GAIR 智能商业专场提出一个观点:新零售的内核是基于对消费者的理解,通过数据技术发现商机,然后通过品牌诊断实现人货场的匹配,最终带来消费者体验的提升。
在阿里云的商业与技术逻辑里,新零售的数智化转型主要应为行业带来两重价值:
一是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最大程度利用,创造另一个购物空间。
二是不断优化商品供应链,充分理解消费者喜欢什么商品、什么价格、什么品类,然后不断进行实时优化。
在面对新零售浪潮的来袭,很多传统公司的只做到了业务的在线化,却没有做到数据化。
而这个时代完全可以通过云计算、数据智能技术清晰地听到消费者的声音。
50% 份额的背后
在上述商业与技术理念的指引下,近日,全球企业增长咨询公司 Frost & Sullivan(沙利文)在最新发布的《中国新零售行业研究报告》中指出,阿里云已占据中国新零售行业市场份额的 50%,位居第一,超出第二名 3 倍之多。
沙利文将其归因于阿里云联合阿里经济体成功构建商业操作系统,契合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阿里云在新零售市场的巨大成功,完全在情理之中。
而情理之中的背后,则源于众人并不知情的“反向模式”。
何为反向模式?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阿里云新零售的发展路径,与诸多云服务公司的零售云恰好相反。
多数云厂商的模式是“由云到场景”,而阿里模式更多是“由场景到云”。
如果打一比方,“云”好比是锤子,而场景犹如钉子。
众多企业在对钉子(场景)缺乏认知的情况下,往往先集中精力打造一个假想出来的通用型锤子(云),然后去找各种钉子。
之后才发现,锤子往往需要根据钉子的形态去专门定制。
这里面最大的信息不对称,便是云服务企业对场景尤其是客户方业务理解有限,因此往往无法准确地去定义一个问题。而由于无法定义问题,致使不少技术和产品与真实需求并不匹配。
“由云到场景的模式,在做推进业务时会走很多弯路。但像阿里这种由场景到云、积累了 20 来年零售经验的企业,拥有天然的场景、业务数据流以及客户网,在这种环境下锤炼出的云,更具问题解决能力,外加它所渗透的零售环节极多,它本质上更像是一个零售生态的 Linux。”
早在两年前,一位云专家便如此向雷锋网讲到。
商业操作系统与零售智能化的本质
而在 2019 年 1 月阿里巴巴首届 ONE 商业大会暨 2019 年全球品牌新零售峰会现场,阿里巴巴正式发布了阿里商业操作系统。
张勇指出,过去 20 年在阿里巴巴经济体内部,包括购物、娱乐、本地生活服务等多元商业场景及其形成的数字化能力,与云计算等其他服务充分融合,已经形成独特的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
“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将帮助企业完成品牌、商品、销售、营销、渠道、制造、服务、金融、物流供应链、组织、信息技术等 11 大商业要素的在线化和数字化。”
这意味着,阿里商业操作系统是一种赋能,而不只是提供工具,工具只能解决局部问题,而系统能解决由各个局部组成的、互相影响的整体问题。
正如曾鸣曾在《智能商业》一书中所说,没有网络协同效应,单靠规模经济无法形成壁垒。
而阿里商业操作系统为企业改造的 11 大要素,每个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互,可实现完整的网络协同效应闭环。
“当一个企业的大部分资源都投入到 2.0 模式时,其实很难再去吃 3.0 模式创业的苦。所以当 3.0 模式的浪真正打来的时候,往往只有那批专心致志、苦苦探索 3.0 模式的人,才能够快速地奔跑起来。”曾鸣谈到。
零售从 1.0 向 2.0 迈进的推动力,是消费者在线,但店铺不在线、产品不在线、服务不在线、沟通不在线,商家因此错过了很多交易机会。
阿里在早期所扮演的角色,是帮助商家把全流程迁入线上,使其进入 2.0 时代。从而让商家与用户之间产生的关系,能够具备互联网的核心逻辑:互动、连接和结网。
而当前的阿里云新零售,正在引导 2.0 的企业进入 3.0 智能化时代。
用阿里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零售行业制定有效的智能化转型“五部曲”,实现基础设施云化、触点数字化、业务在线化、运营数据化、决策智能化。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智能化的定义过于简单。
把它笼统概括为只要应用了人工智能、数据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就是智能化改造。
事实上,在商业与技术结合形式不断演进的时代,无论主客观环境怎么变化,但智能化的本质不变,通俗讲就是一个“有什么技术”和“怎么用技术”的问题。
一方面,企业需要具备上述核心技术的研发储备和对外工程化输出能力。
另外一方面,能否通过数据技术,不断创造和满足消费者需求,倒逼被赋能的企业内部不断优化流程和重新配置资源,提升效率和效益,用技术驱动商业,让商业反哺技术。
这才是智能化的根本。
在“有什么技术”层面,阿里巴巴现 10 多万员工,其中 6 万以上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发人员占比居全国第一,此外,在智能技术研究领域,阿里巴巴现有 10 多位 IEEE Fellow 和 30 多位知名教授。与此同时,阿里巴巴也在诸多国际权威计算机科学技术榜和数据竞赛中,多次蝉联世界第一。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在 2019 年阿里云峰会·北京站宣称,阿里巴巴所有的技术将通过阿里云对外输出,全集团的科研力量将融会贯通,达摩院的研究能力与云全面结合,练好内功“被集成”,并且宣布加大行业战略性投入,聚焦新零售、新金融、数字政府。
而在“怎么用技术”层面,早在 2014 年,阿里巴巴就加速向生态圈输出云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帮助商家应对双 11 带来的大订单量冲击。搭建在阿里云计算平台上的聚石塔,当年预计处理 95% 以上的双 11 订单。2014 年有 1200 家服务商将应用部署到聚石塔中,骆驼、欧莎、茵曼、GXG、三只松鼠等这些超大型商家均在使用聚石塔。2013 年,聚石塔处理了 75% 的双 11 订单,无一漏单,无一故障。
而到了 2019 年初,阿里云成立单独的新零售业务部,又在年中升级为事业部。并且有成体系的配合队伍,在生态团队、全球技术服务团队中都设立了单独的新零售服务条线。
与阿里云一起造风的新零售人
在去年年底举办的第二届阿里巴巴 ONE 商业大会上,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云智能新零售事业部总裁肖利华透露,8 成知名服饰企业已同阿里云合作,其中国货品牌崛起,收入平均增速 24%。
作为阿里巴巴 A100 首批战略合作伙伴,红蜻蜓、雅戈尔等与阿里云合作建设数据中台、智慧门店等,在 2019 年天猫双 11 中创下佳绩。红蜻蜓全渠道单品牌销售额突破 3.8 亿,位列鞋品牌榜第四。雅戈尔全网销售额 1.24 亿,同比增长 88.8%。
同阿里云合作转型新零售的国货服饰,收入普遍大涨。据公开信息整理,仅 2019 年上半年,合作国货品牌收入平均增速达 24%。其中,安踏收益同比增长 40.3%,李宁增长 32.7%,雅戈尔增长 27.81%。同期 ZARA 母公司、优衣库增长均为7% 左右。
雷锋网曾在《那些和阿里一起造风的人》中写到,阿里云无论以何种方式与和合作伙伴结缘,在肖利华看来,他们之所以和阿里走到一起,背后的原因都是共通的。
“传统 IT 架构下,企业内部存在许多系统烟囱和数据孤岛,数据彼此割裂,准确性、实时性和完整性无法保障。现在消费者端变化越来越快,可底层系统又变不了,所以必须构建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在中间做隔离和缓冲,让前后端更好地高效拉通。”
肖利华指出,一个新的技术浪潮出现,只有5% 的人可以成为造风者,享受到最大的技术红利。
“当这样一个机遇出现时,你一开始未必能看得非常清楚,但如果你认为这是大势所趋,就应该放手去做,这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用阿里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