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腾讯科技孙实臧金明吴彬关皓
进入到 2021 年,港股市场仿佛被打了兴奋剂,恒指时隔一年多,再次重返 3 万点,腾讯、美团、网易、京东等多只股票接连创下新高。
相比于A股,港股由于汇款、货币等因素,一直没有受到太多投资者的重视,导致港股始终是一个小众市场。但就是这个小众市场,也涌入了腾讯、阿里巴巴、美团、小米、京东、网易、快手等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因此更多来自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士,选择把大量的资金放到港股。
本期《亲历》邀请到四位互联网行业从业者,讲述他们的港股故事。他们当中有人从七八年前就开始炒港股,但中间因为买房,错失了美团的起飞;也有人曾到小米上市现场,被雷军的讲话“PUA”,然后义无反顾地杀入港股市场……以下是他们的真实经历:
口述人:王先生
人物档案:互联网行业从业者,2014 年开始炒港股
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买房,而没有把全部身家买美团
我是从 2014 年开始炒港股,同时这也是我第一次炒股。
之所以选择港股,而没有进入大多数人都在玩的A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吴敬琏说过的一句话:“中国的股市很像一个赌场,而且很不规范。赌场里面也有规矩,比如你不能看别人的牌。而我们的股市里,有些人可以看别人的牌。做庄、炒作、操纵股价可说是登峰造极。”
吴敬琏的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让我天然地对A股就有不信任感,再加上自己在互联网行业工作,最开始就想买的科技公司也在港股上市,所以就开了港股账户。
我买的第一支股票就是腾讯,当时买的价格是 440 港元,如果按照后来一拆五的比例来折算,相当于现在的 88 港元,昨天看新闻,说腾讯已经涨到了 750 港元,也就是说大概七年的时间,腾讯涨了近 8 倍。
后来买了房,有点还款压力,所以就没有继续炒股。真正再次大规模杀入港股,是在 2020 年 1 月,那段时间阿里刚刚上市不久,我没打新到阿里巴巴,但那阵阿里股价一直在 190-200 港元附近徘徊,跟 180 多港元的发行价也差不多,所以那段我一直不停地买阿里港股,用自己的话说:就相当于用发行价买阿里了。
再等到了 2 月份,可能是疫情的原因,大家都在点外卖,美团开始逐步起来了,从 70 多涨到了 100,所以我也开始大规模囤美团,买了 3000 股,成本价是 101 港元。但是很可惜没拿住,在涨到 150、160 的时候,就开始陆续减仓,如果这 3000 股拿住了,一直到现在,我依然一年时间净赚 100 万,但后来只能利用美团回调的间隙,买卖一些,一年下来,算是赚了 40 万吧。
如果问我这几年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就是没有把美团拿住,也后悔把全部身家拿出来买房,把这些钱全拿出来买美团的话,按照美团的发行价来看,我绝对是可以成为千万富翁。
还有一个就是移卡,是一家支付公司。去年四月份上市,一开始没有关注到这支股票,没有参与打新,然后上市当天就破发了,被我关注到了,我觉得是个机会,就买了十多万的,然后当天赚了一万多的时候,立刻就卖了,后面就再也没看了。结果等过了几个月,再一看移卡已经涨到 80 多块钱,如果按照我入手时候的价格,我是有机会净赚百万的。所以我感觉我是硬生生错过几次能有百万级收入的机会。
说几个我比较自豪的操作吧,一个是网易去年 6 月份港股上市,发行价 130 多港元,打新没打到,我就在 140 港元的位置,一口气买入了 3000 股,本以为会像京东一样,一路上涨,没想到一直到 12 月,网易一直在 130-145 之间徘徊,始终表现的不阴不阳,那半年的网易,对于我来说,就有点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好在坚持住了,过了元旦,网易股价持续上涨,最终我选择在 198 港元全部清仓,这一笔总共赚到了 10 多万。
还有一个就是飞鹤,是黑龙江的一家奶粉企业,算是我们家乡的一家明星企业。我本身还没有孩子,对奶粉市场不太关注,但是基于对家乡企业的信任,以及当年三鹿出事的时候,飞鹤经受住了考验,所以我坚定地从 14 港元开始买飞鹤,一共买了 20000 股,现在终于到了 26 港元,这一笔赚了 20 多万,但是还没有清仓,我想一直拿着。
当然,在港股我也有很惨痛的教训,损失最大的就是康基医疗。我参与了康基的打新,也中了一手,当天上涨 100%,再加上有高瓴做基石,我又一口气在高点买了 1 万股,没想到接下来一路下挫,现在只有 13 港元,亏损 12 万。我还没有割肉,我相信微创医疗是大势所趋,想看看这只股票未来能否回本。
今年 1 月份,港股赶上了大牛市,我也尝试一些短线操作,当天买、当天卖,或者当天买、第二天就卖,比如微盟、中远海控、中海油、小米等,都是每次赚了 5000、6000 港元就出手,绝不留恋,虽然也有后悔的时候,但是还是感觉赚到了,每周能有两三万的收入,觉得还是挺值得的。
口述人:胡先生
人物档案:五年港股、美股投资经验,自媒体从业者
2020 年港股收益 60%,中概股回归比较看好B站、拼多多
我在港股浮沉已五载,成绩马马虎虎,年化收益大概 20%-30%。不过,2020 年的收益是这几年最好的,全年下来盈利大约 60% 吧,没具体算。
万万没想到的是,刚进入 2021 年,港股就给了一个大大的惊喜,1 月还没过完,已经赚了 10% 以上了。
我不是价值投资者,比不了巴菲特,而且港股可以买的、并且敢长期持有的优质标的并不多,我一般都是买卖像腾讯、美团、海底捞以及小米之类的股票,一般持有一两个月,来回地做波段,短的也有半个月的,小步快跑,入袋为安。
我认为,港股市场关注一下头部公司就可以了,选股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你只要不去搏什么妖股之类的,就买腾讯、美团、港交所大蓝筹这种来回做波段,收益就很可观,不会比炒小盘股的收益差。
当然,我也有踩不准,亏钱的时候,比如曾经恒大物业打新的时候,我比较看好它,但上市后短期内股票并没有上涨,于是就“割肉”卖出,结果一卖它就涨,让我像大多数股民一样,“开始怀疑人生”。
但这算是我港股投资上的一个例外吧,以我这三年的打新经历来讲,总体收益还是可以接受的,比如去年打新就赚了 30% 多,相比“旧股”,打新算是一个低风险、稳定的套利手段吧。
至于打新经验,我总结就是多学习,多跟着市场走。像 2018 年、2019 年的时候,打新比较偏向小市值的股票,大市值的如海底捞、小米、美团等,新股上市表现反倒不怎么好。
到了 2020 年,市场反过来了,大市值的股票反倒表现优秀,如泡泡玛特、蓝月亮、农夫山泉,上市首日涨幅都比较不错。
市场在变化,我们也需要跟随变化,提高自己的认知、学习能力。
这两年,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密集起来,对于这些股票,我的操作就是,所有的都打,但不会用很大的仓位,像京东、网易这些,一般都会加十倍杠杆打新。
2021 年,还有很多中概股会回港,我比较看好B站、拼多多。看好拼多多,我的一个逻辑就是,中国电商市场这么大,阿里是无法垄断的,完全可以容得下几个巨头公司,所以拼多多还是有它的市场空间的。
投资需谨慎,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大家自担风险就好。
口述人:天昊
人物档案:互联网公司从业者、数码博主,2017 年开始炒港股
雷军的一句话,让我炒起了港股
真正意义上让我第一次接触港股的人,是雷军。
2017 年小米上市,作为相关行业的从业者,我曾经亲临小米上市的“敲锣”现场,感受了一把在A股之外科技公司上市的盛况,也让我第一次有了炒港股的念头。
我清楚的记得,小米当天开盘价 17 港元,开盘即破发,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现场所有参与者的热情,几乎当天在场所有我认识的人,都或多或少买了小米的股票,在他们口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小米是一家以互联网公司自居的手机企业,市场估值肯定高”。
在我当时的认知里,我认为全球资本市场都是一样的,如果你真的很幸运,炒A股也能发家致富,虽然港股并不设涨跌幅限制,但收益与风险共担,这对于很多散户来说,和A股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
而真正让我动了买港股念头的,是雷军在之后说的一句话,“你可以买小米的股票,小米未来的股价一定会翻倍”。这是我第一次从一家上市公司的决策者口中听到类似网上很多大忽悠“荐股”式的言论,出于对雷军的信任和崇拜,我动了买小米股票的念头。
但“年轻”的我忽略了一件事,雷军并没有给“未来”加一个期限。后面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雷军口中股价翻倍的豪言壮语,让很多人一等就是两年。
回到北京之后,我开了港股账户,通过审核,跃跃欲试的想要在港股市场大杀四方的时候,一个最大的问题出现了——我没有港股银行账户。尽管券商提供了离岸人民币的转账功能,但过长的周期和资金取回的麻烦让我瞬间放弃了这条路,于是我开始研究如何能拥有一个香港银行的户头。
当时我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给无数有香港业务的国资银行打过电话咨询,让我颇感意外的发现是,原来内地用户想要开一张港股的银行卡是如此之难。
当时我咨询的银行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主流银行,比如中工农建四大国有银行、招商、交通这样的老牌商业银行,甚至包括了渣打、东亚等外资银行,最终不是跟我说要存入几百万人民币的资产,就是跟我说需要排队,最快也要两年之后才能通过申请之类的……
最终我放弃了在内地开香港账户的念头。之后经朋友介绍,我发现在香港当地开一张香港银行卡似乎容易很多,于是当周就准备好了所有香港银行内地用户开户的资料,我买了一张飞深圳的机票,利用周末去香港办卡。
周六的上午顺利在香港的招商银行递交完资料,这才让我长舒一口气,当时很感慨一张小小的香港银行卡,竟然让我大费周折,最终还要从北京飞到香港才把账户开好,这其中所经历的事,可能只有你真的去操作过之后,才会意识到是如此的复杂。
一个月后我顺利的收到了招商银行香港支行投递的卡片,简单的购汇、转账、富途绑卡,银转证后,我的炒港股生涯才算正式开启。从动炒港股这个念头,到真正第一次买入港股股票,这前前后后一共花了我三个月的时间。
而从开始炒港股的第一天起,我只买自己认识公司的股票,前前后后买过小米、腾讯、港交所、美团、阿里、网易、京东、泡泡玛特等股票,无一不是跟我工作相关的,因为对这些公司更加的了解,也更容易看懂这些公司股价背后所反映的问题。
因为港股T+0 的交易规则,这让做波段成为了很多人的常态,但是我不喜欢做波段,我更喜欢去“赌”财报。这些互联网公司的财报季一到,就会成为我频繁交易的窗口期,如果这家公司对于我们来说是“垄断性”的,我往往都会在财报发布前的几天积极买入,赌的就是当季财报漂亮,推动一波股价上行。
尝试过港股打新,但后来基本上放弃了,因为港股打新冻结资金的时间太长(一般要两周),往往需要两周的时间,即便加上银行杠杆,收益率也不算高。如果赶上两周的牛市,基本上等于亏钱。
我整个 2020 年的收益还不错,虽然也踏空了一些股票,但我认为买股票就像你在一个“你擅长但又未知”的领域去投资,而不是投机。这样的想法会让我不贪婪,我每年给自己炒股定下的盈利目标都只有 10%,能比一般的理财高一点就好,这样的心态让我在股票市场上不会过于患得患失。
从来没有羡慕过那些在港股牛市上一夜暴富的朋友们,机遇与风险共存这件事,我相信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应该都适用吧。
口述人:嘉仓嘉措
人物档案:网站编辑,2015 年开始投资
踏空、爆仓边缘不停徘徊,他们叫我股市明灯
我是一个激进主义投资者,虽然没有系统性的学习过一天相关的金融方面知识,但对于理财方面的风险接受程度很高,也是听说在港股没有涨跌幅限制,同时热钱很好赚,才正式开卡进入了港股。
2020 年应该是股市最好赚钱的一年,统计都说人均赚十万,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谁都赚钱,那这些钱是从哪来的呢?没错,我就是在大牛市中让利亏损的那一拨。由于我的各种操作,身边的同事朋友已经把我当做股市明灯,跟着我反向买肯定是挣钱的。
其实我的眼光非常好,美团、小米、汇丰这三只股票我都曾持有过,而且还是交易的衍生品(牛熊券);当时是 3 月疫情期间,看到本还是高位的股票突然一下暴跌,抄底的心思便蠢蠢欲动,,接下来的两个月,没有人比我更期盼着疫情的离开,因为那样就可以让我的股票呈现指数级的上涨。
但是涨跌幅不是靠想想就可以达成的,我的亏损率也一度达到 60%,临近爆仓。还好多等了几天,美团突然开始回暖,那时的我的心理早就由赚钱变成了保本,看到亏损逐渐减少,生怕股市再次下跌,于是刚刚才有了3% 的收益便早早离场了。
刚离场没几天,美团便开始疯一般上涨,如果那时我再入场说不定也能喝一口汤。但是经历了之前的下跌,内心只是想着等待回调再进入,可是后来的美团却再也没有给我这个进场机会。
错失了美团,小米和汇丰的牛券便成了宝贝,可是随着海外疫情的爆发,利空消息频繁出现,让我心里越来越没有了底气,虽然离我那些交易期权到期时间还早,即使处在亏损状态,我还是直接割肉离场了,当时还在庆幸离场早,亏损少。
后续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这几只股票都在 2020 年都达到了新高,翻了 1 倍都不止,如果我要是多一点儿耐心,不那么浮躁,能够握住那些期权或者牛券,现在估计离阶段性财富自由也就不远了。但看着那些股票日益高涨的股价,我除了后悔也没有勇气再去跟进了。
经历了那么多,进入到 2021 年的我已经不再随随便便对自己的仓位进行快速操作,毕竟进入股市这么久,也该去看一看真正的价值投资,好好去做一下理财了;最后留在港股的一笔钱,我直接全部 all in 了一只股票,并发誓绝对不动它。可是,不知道是我体质的问题,还是港股大市已经开始下行,我买的那只股票至少在我说话的此刻,它又跌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