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记者付毅飞
牛年春晚,主持人将几位特殊的嘉宾请上了舞台。
在特别节目《向祖国报告》中,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 4 位航天总师,分别代表探月、载人、北斗、探火四大工程向全国人民拜年。他们的话简单、朴实,但背后有哪些故事你知道吗?
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未来中国人必将探索更远的太空!
2020 年 12 月 18 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返回地球。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说,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
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共实施了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以及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共 6 次飞行任务,全部取得圆满成功。
以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为起点,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后续,嫦娥六号、七号、八号任务,以及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工程任务将按计划陆续实施。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神舟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未来神舟飞船将为我们探索太空提供更强大的保障!
1999 年 11 月 20 日,神舟一号无人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飞行 21 小时后顺利返回地面。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
不过,神舟飞船从设计之初,就站在了更高起点上。相比苏美早期载人飞船的两舱设计,神舟飞船采用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组成的三舱设计,增加的轨道舱是航天员在太空里的生活和工作空间,返回地面之前将其分离,这以减小座舱尺寸。
目前,我国共发射 11 艘神舟飞船,其中 6 艘共护送 11 名航天员遨游太空,任务全部取得成功。
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神舟飞船也将迎来新的任务。目前,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飞船已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总装测试,将于 2021 年执行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北斗三号卫星已实现全球组网、实现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百分百!
2020 年 7 月 31 日,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中国北斗正式登上世界舞台,站在了我国用实际行动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梯队”。
作为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北斗在建设初期,曾在部分技术上遭遇“卡脖子”的困窘。但北斗人立足于自主可控的初心始终未变。
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我国曾希望与欧洲合作对此项技术开展攻关,遭到拒绝。
如今的北斗系统,已经采用了新型氢原子钟、甚高精度星载铷钟以及原子钟的无缝切换技术,这项突破让导航系统的时频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此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说,经过 400 多家单位、30 余万科技人员集智攻关,攻克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 160 余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500 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实现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 100%。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天问一号”成功被火星捕获!
2021 年 2 月 10 日 19 时 52 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探测器顺利进入近火点高度约 400 千米,周期约 10 个地球日,倾角约 10 度的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
自 2020 年 7 月 23 日成功发射以来,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累计飞行 202 天,完成 1 次深空机动和 4 次中途修正,抵达火星时飞行里程约 4.75 亿千米,距离地球约 1.92 亿千米,器地通信单向时延约 10.7 分钟,各系统状态良好。
后续天问一号还将经过多次轨道调整,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预选着陆区探测,计划于 2021 年 5 月至 6 月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开展巡视探测。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