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娱乐手机版登录链接_我在大厂,不说人话

  文/唐亚华  魏婕  王敏  周继凤  黎明  李秋涵

  来源:深燃(ID:shenrancaijing)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懂黑话!近日,张一鸣一段吐槽互联网黑话的发言引爆了舆论。

来源/网络

  有人说,黑话代表的是企业文化和互联网精神,它也能让一个职场“小白”迅速蜕变成行业“老炮”。也正因此,互联网黑话被无数互联网人创造、强化,甚至奉为圭臬。

  于是就有了这一幕:在大厂,大家开口用户感知、链路闭环,闭口底层逻辑、顶层思考,叮嘱同事“记一个 to do”,告诉下属“这个环节记得 re 一遍”;到了投资机构,话锋一转变成“我 base 上海,去 DD 了一个新孵化的项目,给了 TS”;在外企,“你的这个 topic 就选得很 suitable,对时事很有 sense”……

  鉴于互联网黑话这么流行,我们今天就和 6 位互联网人聊了聊他们身在圈内的感受。他们中,有人吐槽黑话又装又没有实际意义,有人在黑话中快速进阶为达人,也有人左右逢源,在两种话语体系里切换自如,更有人立志给团队洗脑,要以一己之力改造原本不互联网的团队。

  本文就以他们的故事为抓手,以文字解释为底层逻辑,拉齐大家对大厂黑话的认知。友情提醒,尽管掌握黑话能迅速让你看起来像个“互联网人”,但想要在大厂混得好,最终还是要看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

  先录音再搜索学习恶补黑话

  一年之后终于有那味儿了

  胡磊  29 岁互联网公司培训岗

  我一直在大厂的培训岗,可能是公司里说话最多的一个岗位了。我毕业 3 年,在阿里工作过一年,现在在字节跳动,我的说话方式,已经完全被互联网塑造了。

  就像大家学英语一样,我一进大厂,第一感觉就是——我必须得尽快学会“大厂语”!否则就像置身国外一样,根本没法交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同事、领导和我说话,我都得偷偷录音,表面上“嗯嗯,好”地答应,回去之后得整理录音,百度搜索他们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因为每句话都有我听不懂的词。

  那时刚进互联网公司,自己是个小虾米,根本不会有“他们好烦啊,怎么不说人话”这种感觉,就想着什么时候能赶紧听懂、学会大厂语,而且我还会觉得是自己太土了,感觉很自卑。

  比如一个部门里人还不错的大哥和我说,“咱们部门新人第一年大概率都是 325,那是为了激励你们。熬过这一年,争取第二年 375”,听完这句话,我真是一脸懵圈,只想给这位大哥打个 666。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阿里的绩效打分体系,325 意思是 3.25,意味着被判定为没有潜力,没有年终奖,有可能被劝退,375 的意思是 “对团队有影响,和组织融为一体且被广泛好评,属于标杆” ,有年终奖。

  除了像这样不把话说全,还有中英文夹杂的。带英文说话没问题啊,我本来就是英语专业,但互联网人说的那些英文单词,真实意思有可能在词典里都找不着!比如 HR 会说,“希望你能尽快 landing,不至于太被动”。

  那么问题来了,landing 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一个英语专业的,也不敢问,显得自己的学历是假的一样。我搜了一下:landing,作名词时,意为楼梯;作动词时,意为降落,着陆。查完词典,那我姑且就认为,HR 希望我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吧。

  就这样,我一边录、一边记,从每天痛苦地想离职,不知不觉,1 年之后就有内味儿了。

  我现在在字节,但是说话习惯已经改不了了,给员工做培训时,用的还是在阿里时候每天耳濡目染的那些词句。阿里是家价值观驱动的公司,我脑子里从来不缺口号,领导也觉得我很专业。比如我激励员工的时候就会和他们说,“昨天的最好表现,就是今天的最低要求”,他们感到挫败的时候,我就会说,要有“山不过来,我便过去”的精神。

  当然,浸淫其中多年,和圈外朋友说话我也这样。有一次和初中同学打电话,他在村里开小卖店,说镇上新开了一家超市,他的生意就不好了。我就习惯性地建议他:这个时候得先启动回流策略,然后打造自己的壁垒,最好能再借助大数据,捕捉用户需求,最好在细分赛道上找准自己的优势,占据用户心智。

  我觉得这对于他而言都是特别好的建议,但他之后再也没回过我信息。后来听另一个朋友说,他觉得我看不起他,故意说一些让他听不懂的话臭显摆。

  对内拉通对齐,对外要接地气

  在两种话语体系里来回穿梭

  刘路  32 岁  前大厂一线渠道经理

  我是今年年初辞去大厂工作的,辞职之前在大厂工作了三年。这三年,我被大厂派遣到外地,进行本土的客户拓展和维护,主要对接体制内的一些部门。

  作为一线工作人员,我基本每周至少有三天晚上要和总部中台的人开会同步工作进展,但是大家不是说“开会”,而是说“拉通对齐”一下。一开始,我连“拉通对齐”是什么都不知道,而且每次“拉通对齐”的时间都非常难熬,因为中台的人总是会说一些让人似懂非懂的“黑话”,比如“赋能、加持、倒逼、打透、串联……”让人感觉云里雾里。

  但是,要融入新的工作环境,这些词还是必须得学。大家都这样说,你如果不说,不就是异类吗?所以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也被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有时候在生活中,“对方的需求是什么”、“要给对方提供怎样的价值”,这些词不经意间就溜了出来。

  不过,在跟体制内的客户交流时,我会刻意避免使用一些大厂“黑话”,因为对方是很接地气、很务实的风格,用这些“黑话”聊天,比如我跟客户说:“我们要用技术来实现赋能”,肯定会让场面十分尴尬。

  所以我的状态往往是,在和中台“拉通对齐”的时候,我需要把一线的情况,包装“翻译”成大厂的语言体系来同步进展,而在一线和体制内的客户交流的时候,我又得把中台传递过来的信息,“翻译”成接地气的话和客户沟通,相当于我经常在这两种“话语体系”当中穿梭。

  最开始,我觉得中台的人讲大厂“黑话”是形式主义,认为他们不在一线,所以用一些让人似懂非懂的词,来表现得很懂业务。但后来我也能理解,中台就是要将一线的情况转换为“黑话”,让大厂体系里的人能够快速明白。另外一方面,他们的工作内容难以清晰量化,所以在向上汇报时,就会将工作内容进行包装、“造词”,以凸显自己的工作价值。

  那时,我基本每天早上 9 点就进入工作状态,开始早会或者拜访客户,晚上“拉通对齐”完之后就晚上 10 点甚至 11 点了。一天的工作时长、工作量相当于是一些人的两天甚至更多,自身肯定也会有一定的成长,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大厂“黑话”确实是一个槽点,有时和朋友聚会聊天,大家也会互相吐槽最近听到了哪些新鲜的“黑话”,还会互相解释,但比如“耦合”、“生态化反”这些词,我一直到离开大厂都没有理解。不过现在,远离了大厂之后,我也远离了那个话语体系,也不需要去理解了。

来源/网络

  在外企,即便是中国人之间交流都用英文

  阿敏  26 岁某医疗器械外企  

  我刚毕业就到了一家卖医疗器械的外企,“外企+医疗”,就这俩标签大家都能想象,我们公司的“黑话”密度远超一般公司。

  因为和医疗沾边,公司里大家沟通聊天都会用大量的英文缩写和专业术语。我刚进公司工作的时候,简直是一头雾水。比如 SFDC、EPOP 这些,你猜都猜不出是什么意思,只能靠硬记。所以我一有机会就逮住同事问这些专业术语缩写是啥意思。

  因为这种“黑话”,其实也闹了不少笑话。有个领导给销售同事发邮件写了 ASAP ,然后销售问后台同事 ASAP 是公司哪个系统软件,其实是 as soon as possible 的意思。

  到后来被熏陶得习惯了,现在我已经可以不过脑子脱口而出一些专业术语了,包括英文单词。估计在外企的人都有这种毛病,就是说话中英文夹杂。可能很多人会奇怪,觉得我们装。我没进外企之前也这么认为,后来待时间久了才发现,有些时候,很多专业术语就是必须得用英文。我都有点儿震惊,自己无意识地会蹦出一些英文,等到用中文解释的时候反而卡壳了。

  大家都保持这样的语言习惯,你就会不自觉的融入。记得有一次拜托其他部门的同事帮忙,于是我发了一封邮件。明明大家都是中国人,结果邮件用的还是英文,而且双方也不觉得奇怪。

  就我个人来看,“黑话”或者专业术语最重要的是能降低沟通成本。最害怕的是,大家说了半天,结果互相都没理解对方说啥。

来源/网络
来源/网络

  从排斥到接受、主导

  我成了互联网黑话达人

  赵赵  28 岁  互联网公司运营

  我是从传统行业跳到互联网公司的,从面试互联网公司开始,我就深刻体会到了这类话的“威力”。当时我面的是一个运营岗位,HR 对业务其实都不太懂,在我们几轮问答后,他问我,如果是你来搭建这个部门,会如何给出老板满意的结果,你从 0 到 1 的方法论是什么 ,你来做如何实现差异化的效果,你的抓手是什么,又会打出哪些组合拳。

  其实用人话说,“这业务你会怎么做”,一句话就能搞定,用这些似懂非懂、不明觉厉的词。虽然我能听懂,但是就觉得有些别扭,感觉是为了特意拉升逼格说的这些词。

  后来我接触的领导,也有同样的问题,开会必谈“抓手”、“赋能” ,做方案必须要“对齐”,来一套“组合拳”,其实后面都落地不了。

  比如在平台新增用户拉新方面,用人话说,就是看看从运营方面,可以做哪些事情,但非要用“运营赋能业务”这种说法,我到现在都心有戚戚……互联网节奏快,感觉自己适应不了就要被淘汰了,后来我自己也经常用,抓手、生态、闭环、对齐、赋能、颗粒度这些词也经常会出现在我的稿子里。

  其实喜欢用这些词,跟岗位没关系,要看你的 ld(leader)从哪里来的,俗称阿里味重不重。尤其是杭州这边的电商公司,多少都有阿里的人,阿里文化不可避免的渗透。

  最开始这种新造词,比如贾跃亭最先提出的“生态化反”,其实是为了推新业务,搞了一堆这样看似厉害的词 ,为了包装业务或产品。大厂的一些领导会专门提出某种新概念,为了向上汇报和提高辨识度,只是很多新词错用、乱用,导致很多人不爽。

  后来我接受了以后,觉得也不应该纯去吐槽,从一个大的视角来看,古代有古代的用词造句,现代当然有现代的引申与新生。世界在变 ,当下我们感受到的只是阶段性我们感受到的。我是不是有点装,哈哈。

  我觉得张一鸣是一个很务实的人,他的表态可以一定程度上扭转字节跳动的风气,但治标不治本。其实这更像一种互联网 20 年发展史的文化集成的切面,这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来源/网络
来源/网络

  入职第一天听完汇报项目

  我以为自己进错了公司

  邱伍  28 岁某公司行业研究员

  我是学社会学的,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做行业研究员,给甲方出方案。我们是项目制,甲方提需求,我们来执行。加入公司第一天,参加项目会,会议室里领导一边放 PPT 一边介绍项目进度,从头到尾我都没搞明白这个项目到底是要干嘛。

  团队里大部分人都是研究生毕业,还有两个博士,说话都是文质彬彬的,特别有礼貌,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所以一开始即便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也认为是自己理论素养不够,不敢追问。

  当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落地”,另外就是“体系”、“节奏”、“包装”,我记得当时领导说“现在这个体系还不够立体”,让我一度以为自己进了一家建筑公司。

  会后项目 leader 找我谈话,给了我几个建议,有一条是说;“你看问题一定得站位高,视角得宏大,从不同的侧面去看,抓住最内核的东西……”当时我点头如捣蒜,还记了笔记,但说实话完全没听懂。

  直到有一次跟老板出去谈项目,我才明白,原来这就是“吹牛”的意思。有一个地产公司客户,土老板,想向互联网转型,让我们给出项目书和营销方案。洽谈的时候,全程我就听老板一个人在讲,一屋子的人都老老实实坐着听,一动不动。老板从国际经济大势、中国产业转型、供给侧改革,讲到互联网思维、风口理论、组织变革,反正都是一些听起来很“宏大”的术语,我就感觉他在传统公司和互联网之间来回蹦跳,反正就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

  项目拿下来了,跟客户吃饭,我全程不敢说话,因为怕露馅,如果客户跟我讨论项目细节,我可什么也答不上来。后来我问老板,这个项目具体是干啥。老板说,其实就是给他们做做宣传,给他们贴上互联网的标签,让人觉得他们不土。然后做一份行业研究报告,“论证”互联网很重要,客户好拿着这个方案去说服他们老板,给一些预算去做新项目。

  我们根据老板的思路做了一个方案,完成了项目。但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方案的含金量有多大。从做项目的角度是“落地”了,但方案能不能“落地”,谁知道呢。

  我觉得,有些公司不说人话,或者总是说一些专业术语,其实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装,为了显得专业。当然有些术语是为了提高沟通效率,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比如落地,意思其实是“把项目执行完成”,但真正做项目的人其实不会这么说,要不然就显得外行了。

  新公司的人不用黑话

  太不互联网了,我要同化他们

  张昭  25 岁互联网公司公关

  我之前的工作跟互联网行业打交道比较多,最近刚来了一家创业公司。这边的人非常不互联网,我下一步的目标是同化他们,打造一个正规的互联网团队。

  最开始我也不懂互联网行话,我第一次听到赋能的时候,查了一下也没查出来是什么意思,我就问对方,人家笑话我说你一个跑互联网的都不知道啥意思。后来有大会上嘉宾发言的主题是“直播带货的底层逻辑”,我没明白底层逻辑是什么,但没好意思问人,不然显得我很 low。

  这也是我刚接触互联网黑话时的一种心态,小心翼翼地去琢磨,一问人就好像自己很业余似的。其实他们说的这些词,我们大概也能意会到是什么意思,只是没有形成那样的语言。

  后来跟大厂打交道多了,我慢慢就被同化了。来了新公司,他们不用这些词,我反而不习惯,最大的感受是,听他们说话感觉很啰嗦。比如我们要做整合营销,开会的时候这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就代表我们要在所有的舆论场上铺上自己的声音,但是他们可能就会说我们要在微信公众号找哪些媒体,微博找哪些 KOL,说得很细很浪费时间。

  在我的话语体系里,比如公司要做价值观传播,我的说法是要找三方同心圆,这三方指的是C端、B端还有我们自己,也就是说公司价值观要体现三方共同的价值观,像马云说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就实现了三方的共赢。

  比如我们公司今年的公司战略,也就是顶层设计,就是要纵深发展,做 IP 赋能。再比如做公关传播,要做舆论传播、趋势传播、价值观传播三个层次。舆论传播其实就是大小事我们要在市场上保持声量,趋势传播比如我们要和谁谈合作一起办一个会,价值观传播那就是公司的一些理念,其实也就是讲故事。

  人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自己没有感知、不了解的信息,往往要么认同,要么排斥。我说这些词他们不知道,一听感觉很专业,就把他们唬住了。

  我用这些黑话比较多,一方面是这些新词确实能够能够准确表达出我的意思,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出于内心对认可的渴望。我会觉得只要说一些他们不知道或不常用的词,他们就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认为我很专业。事实上我来了这家公司还不久,他们确实觉得我很专业。

  给你列举一段我拟的话术:我们和友商的竞争区隔就是我们的粉丝拥有强大的黏度,今年我们要继续在纵深方向打造产业生态,突出我们的竞争点,争取在年末能够划江而治。私域流量、公用流量要两条线做起来,不能完全分割,要打造一个可行的沟通体系和作业规范。产品赋能要坚持做下去,今年的乡村振兴也要成为另外一个抓手,舆论传播要保持下去,趋势传播要提高声量,价值观传播的项目要尽快启动。

  我过来之后,就是要给他们洗脑。今年公司的年度公关战略都是我制定的,我会慢慢地去给他们解释,带给他们一个这样的环境,让团队逐渐互联网化。

  *题图及文中配图均来源于 Pexels。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胡磊、刘路、阿敏、赵赵、邱伍、张昭为化名。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