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开户测速_蚂蚁还是“金服”

  文/饶霞飞

  编辑  林文龙

  来源:燃财经(ID:chaintruth)

  昨晚的蚂蚁,团团转。

  11 月 3 日晚间,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集团”)发布致投资者信称,蚂蚁集团于今日接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通知,暂缓在A股上市计划。受此影响,其H股同步上市的计划也将暂缓。“对由此给投资者带来的麻烦,蚂蚁集团深表歉意。我们将按照两地交易所的相关规则,妥善处理好后续工作。”

  消息一出,蚂蚁集团最大股东阿里巴巴股价应声大跌。截止北京时间 11 月 4 日美股收盘,阿里巴巴下跌 8.13%,从昨日的 310 美元/股跌至 285.57 美元/股,总市值蒸发近 700 亿美元。

来源 / 老虎证券  燃财经截图

  腾讯新闻《一线》通过蚂蚁集团相关人士获悉,11 月 3 日晚间蚂蚁集团暂缓A股和H股上市的消息宣布,蚂蚁集团执行董事长井贤栋当晚召集集团内部中高管召开紧急会议。一名接近蚂蚁集团的人士透露,参加紧急会议的为蚂蚁集团 P9 级以上。会议上提及到“暂缓”之后,保守估计蚂蚁重新上市的时间要被推迟半年左右。

  受此影响的不仅仅是阿里巴巴的市值。按此前的步伐,如果蚂蚁集团能够顺利上市,A股将迎来市值最大的巨无霸,随之诞生的,是批量造富的蚂蚁集团内部员工和持有蚂蚁集团股份幕后投资者。据媒体报道,仅蚂蚁集团内部,按照其员工激励计划,蚂蚁集团员工及顾问的奖励共计约 1377 亿元,平均每名员工分到大约 830 万元。

  参与这场盛宴的,还有庞大的公募和私募基金群体,据媒体此前的统计显示,A+H两市合计有 666 万户、超 20 万亿元的资金参与蚂蚁打新。

  暂缓上市计划后,蚂蚁集团还将迎来更多挑战,打新资金如何退回?基金公司已发行蚂蚁相关上市基金如何处置?蚂蚁集团是否还将再次上市?如果上市,估值将受到多大影响?互联网金融行业又将迎来哪些改变?

  这一切,都成为蚂蚁集团,乃至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据腾讯新闻报道,井贤栋在紧急会议上表示,此次蚂蚁 IPO 打新的的资金会退还给投资人,包括战略投资者与通过支付宝进行投资的散户投资者。在蚂蚁集团重新申请上市时,重新进行“打新”。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蚂蚁还是会上市,但估值等有可能受影响。争议的焦点是,蚂蚁是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如果是金融公司,去年净利润 3123 亿的工商银行,总市值才 1.76 万亿,而蚂蚁集团去年的净利润只有 169 亿,按发行价计算,市值就超过 2 万亿了,明显偏高。

  在上市前夕,蚂蚁换掉已沿用 6 年之久的“蚂蚁金服”简称,并将工商注册名变更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试图去掉金融标签,加强科技标签。此次选择在科创板上市,也是重要的一步。

  但是,监管部门认为,蚂蚁还是要回归“金服”。

  据腾讯新闻报道,一名接近蚂蚁集团的人士称,井贤栋在会上表现相对乐观。井贤栋向参会人员解释称,监管主要是征求意见,蚂蚁需要尽快满足征求意见中涉及的具体要求。

  在致投资者信中,蚂蚁集团也表示,“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会让蚂蚁集团经得起考验和信任。”

  蚂蚁暂停

  蚂蚁集团原计划在 11 月 5 日同步在A股和H股挂牌上市。为了迎接这家全球最大的 IPO,自其公布招股文件之日起,资本市场已经躁动了数月。

  从 8 月 25 日公布招股文件,到 10 月 29 日A股火热打新,蚂蚁集团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推动着其上市的步伐。

  根据 10 月 29 日公告,蚂蚁集团在A股发行新股 192131.15 万股,发行价 68.80 元/股,募集资金总额近 1322 亿余元。在港股的发行价为 80 港元/股,按当前汇率计算,基本与A股持平。其证券代码非常“吉利”,A股代码是 688688;H股代码则是 6688。

  出人意料的是,只需要等着敲钟的这支大蚂蚁会在上市前夕迎来紧急刹车。

  11 月 3 日晚,上交所发布公告称,由于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总经理被有关部门联合进行监管约谈,且公司也报告所处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该重大事项可能导致蚂蚁集团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决定暂缓集团上市。

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  燃财经截图

  随后,香港联交所(以下简称“港交所”)也发布公告称,暂缓蚂蚁H股上市。

  在此之前的 11 月 2 日晚,据证监会官方发布,当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约谈后的同一天,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以下简称“新规”)。新规从原则上禁止跨省开展业务;同一投资方及关联方、一致行动人参股数据不得超过 2 家,以及联合贷款出资不得低于 30% 等多条规定对小贷业务加强监管。

  这一新规的出台,被业界解读为对蚂蚁集团的小贷业务造成了重压。

  贷款类业务在蚂蚁集团的细分收入中占据了绝对地位。其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营收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数字金融科技平台,该平台又由微贷科技平台、理财科技平台、保险科技三大块构成,其中,微贷科技平台以 39.41% 的占比居首。

  暂缓上市的消息发出后,议论纷纷。《经济日报》在 11 月 3 日晚发表评论指出,此前,蚂蚁集团经过各方批准,按相关程序走到现在,正在静候上市。蚂蚁集团启动上市以来,也广受市场关注。近期,有关方面经过进一步了解,发现了相关问题。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切从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监管层决定让蚂蚁集团暂缓上市。

  据《21 世纪经济报道》称,有投行人士随后指出,以重大政策变化的会后事项为由,毕竟属于对公司经营和投资者投资有重大影响的事情,有必要认真研究充分披露。“补充披露后可以再上市。”

  证券分析师贺锦对燃财经表示,相关监管文件不可能是最近才制定的,很可能是半年甚至1-2 年前就已经开始酝酿,“所以只是暂缓上市,应该是要重新估值。”

  实际上,在蚂蚁集团的招股书中,曾对相关风险作出提示,包括“公司的微贷科技平台无法维持高速增长的风险”、“公司的微贷科技平台业务依赖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风险”等。

  《21 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显示,这并不是第一家在上市前夕被临停的 IPO。在 2010 年 4 月,湖南胜景山河公司在即将登陆深交所的前夜,因有媒体发文称其招股书披露不实,涉嫌虚增销售收入等情况,被监管紧急叫停,公司申请暂缓上市。而在此之前,还有宁波立立电子和苏州恒久在“募集资金到位后,IPO 最终被否”。

  相关受益者无眠

  蚂蚁暂缓上市的消息发布后,迅速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而蚂蚁员工、参与打新的中签者和配售基金的投资者等相关受益者,心情要复杂的多。

  在过去的数月时间里,蚂蚁集团上市的“致富”神话是业界茶前饭后的谈资。最引入津津乐道的是蚂蚁集团员工人均可分到超 800 万元的巨额财富,这笔钱可以在房价高企的杭州购入一套超 200 平米的豪宅。

  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显示,按照蚂蚁集团的“经济受益权”计划,截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经济受益权激励计划项下的经济利益所对应发行人股份合计 30.79 亿股,授予蚂蚁集团的员工及顾问的比例约为 65%。如果以 68.8 元人民币的发行价计算,蚂蚁集团的员工及顾问共计可获得约 1376.9 亿元的经济收益,人均可摊到 826.47 万元人民币。

  此前媒体的报道称,因为蚂蚁集团的上市,有员工已经开始看房,甚至导致杭州房价上涨。

  在脉脉上,有 ID 为阿里巴巴员工的员工吐槽称,“楼道里吸烟的人都多了。”下面部分跟帖则表示,暂缓上市问题不大,因为早晚都会上。“只不过是估值重估的问题,如果真的按照金融企业来估值,那手里的期权大幅缩水,还是有巨大心理落差。”

  燃财经试图通过在阿里工作的朋友联系到蚂蚁集团的员工以了解更多情况时,该朋友对燃财经表示,蚂蚁集团的员工不可能接受采访的,公司明令禁止,如执意接受采访是触犯公司红线的行为。

  除了蚂蚁集团内部员工者,还有一批曾经的“幸运者”也在今晚注定无眠,那就是大量参与蚂蚁集团打新的中签者和购买了蚂蚁战略配售基金的投资者。

  蚂蚁集团此前披露的信息显示,蚂蚁集团在A股发行不超过 16.7 亿股的新股,其中初始战略配售股票数 13.4 亿股,供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打新”股票数 3.34 亿股。10 月 29 日,蚂蚁集团披露发行申购情况及中签率公告显示,在回拨机制启动后,网上发行最终中签率为 0.12670497%,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约 516 万户;申购金额合计超 19 万亿元,刷新A股纪录。

图/ 微博蚂蚁金服

  10 月 30 日,蚂蚁集团公布了其港股配售情况,蚂蚁H股获得近 150 万人认购,冻结资金近 1.3 万亿港元,双双打破H股纪录。

  11 月 1 日,蚂蚁集团公布科创板网上摇号中签结果,中签号码共有 701696 个,每个中签号码认购 500 股股票。此前 36 氪的报道显示,按照目前已上市科创板股票上市首日算术平均涨幅为 161%,中一签大概能赚 5.54 万元。

  部分中签者在 11 月 1 日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自己的中签“幸运单”,并自喜道“500 股,34400 元,可以翻倍吗?”

  《证券时报》此前的报道称,多数公募参与了蚂蚁的打新,其中,易方达、南方、汇添富、招商、嘉实、华夏、中欧、鹏华等 8 家基金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合计获配 1.74 亿股,获配金额 119.72 亿元。

  数据显示,以公募基金为主的A类投资者,此次合计获配股份数量为 1.94 亿股,合计获配金额为 133.57 亿元;如果剔除企业年金、保险、券商集合理财、社保基金等,公募基金大约获配 1.15 亿股,获配金额为 79 亿元左右。

  不少明星基金经理掌舵的基金产品也参与了蚂蚁集团的网下打新,且获得网下初步配售,其中不乏张坤、刘格崧、冯明远等人的身影。

  胡明便是购买了蚂蚁配售基金的投资者之一。此前,他通过支付宝购买了蚂蚁的配售基金,在他看来,蚂蚁打新是稳赚不赔的事。他甚至并没有去了解产品的详细规则,也没有考虑风险,直接便购买了超 10 万元的资金。

  “完全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胡明现在极为忐忑,因为购买的基金协议中明确注明了“本基金不提供任何保障,投资者可能损失投资本金。”他担心自己竹篮打水一场空。

  e 公司报道称,11 月 4 日,针对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对于计划参与战配新发基金的影响,支付宝客服就相关问题答复称,“目前基金均已成立,基金运作不受影响。”支付宝客服还称,“基金公司将始终审慎、负责地管理您的资金,精选优质标的,致力为您带来长期回报。后续如有任何更新,基金公司和蚂蚁集团会通过公告披露。”

  王丽也同样经历了由喜到悲的过程,她虽然没有购买配售基金,但她曾经是中签的“幸运者”之一。王丽是一位老股民,她热衷于打新,先后有过 5 次中签经验,但蚂蚁集团是她截至目前中签金额最大的一次。中签后,她兴奋不已。“有种一夜暴富的感觉。”为此,她还好好地慰劳了一下自己,甚至计划要外出旅游一次。

  “现在只能安心等后续处理的结果出来。”王丽并不确认打新的资金最终是否能退款。

  一位互联网从业者在脉脉上说,“之前各大平台都分析蚂蚁肯定涨肯定赚,然后就把全部家当梭哈进去了,原本以为打到新股就万事无虞可以坐等暴富,根本想不到配售以后还能暂缓发行。现在正在到处求助。”

  蚂蚁集团公告称,将尽快公布退回申请股款的进一步详情。最新消息称,香港公开发售的申请股款(连同 1.0% 经纪佣金,0.0027% 香港证监会交易征费以及 0.005% 香港联交所交易费)将不计利息分两批退回。

  对于投资者担心的问题,贺锦告知燃财经,暂缓上市并不代表不能上市,“但是如果不能上市,中签的打新资金最终都会返还。”

  还是蚂蚁金服

  从时间线上,很多人把蚂蚁集团的这次意外,归因于阿里巴巴创始人、蚂蚁集团实控人马云 10 月 24 日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发言。

  和十多年前喊出“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一样,马云在会上认为,监管不能用昨天的办法来管未来,好的创新不怕监管,认为全球通行的银行资本和风险监管标准是一个“老年人俱乐部”,不适合中国金融这样的“年轻人”,认为中国金融最大的风险是“没有风险”,而创新一定要付出代价。

  而在银行业的问题上,他还是认为“抵押思维”、“当铺思想”过于老旧,而基于丰富数据的大数据风控技术和大数据信用体系,可以真正解决金融信用问题,而新金融体系,“不管我们高不高兴,一定会起来,不管我们做不做,一定会有人做”。

  11 月 2 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门联合约谈马云等蚂蚁集团相关负责人,同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布,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各官媒密集发声加强金融监管,随之而来的就是蚂蚁集团要对监管意见作出整改,由于监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影响到具体业务,蚂蚁集团暂停上市。

  事实上,马云的一番话并不是连锁反应的起点,真正的起点是蚂蚁集团的业务本身,究竟是不是属于金融范畴,是否适用于现有的金融监管标准。相关业内人士称,《征求意见稿》不可能一夜之间出来,马云等相关人士是全程参与的,而马云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喊话监管,无疑是想为蚂蚁集团争取空间,从博弈的情况来看,监管承认了蚂蚁集团的合法性,但代价是将蚂蚁集团纳入和银行一致的监管标准。

  一直以来想要撕下“金融”标签,加深“科技”印象的蚂蚁集团,最终,还是不得不回归到“金融服务”上来。

  招股书显示,蚂蚁的收入分三块,分别是“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以及“创新业务及其他”。简单来说,就是支付宝的支付业务,以及以蚂蚁花呗、借呗和余额宝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包括微贷、理财和保险,以上业务加起来贡献了蚂蚁 99% 以上的收入。

  目前,蚂蚁是中国最大的线上消费信贷和小微经营者信贷平台,截至今年 6 月末,蚂蚁促成的消费信贷余额和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合计超过 2.1 万亿元,这使得蚂蚁的微贷业务今年上半年收入 285.86 亿元,占总营收的 39.41%,超过支付成为蚂蚁最核心的收入来源。

  所谓微贷业务,蚂蚁就相当于“金融中介”,促成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以前并不具备贷款资质的个人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信贷,蚂蚁可以按照合作的金融机构获得相应利息收入的一定百分比收取“技术服务费”,因此收入与其促成的信贷规模息息相关,在蚂蚁所促成的贷款中,有 98% 以上贷款由金融机构合作伙伴进行实际放款或已实现资产证券化。

图/ 微博蚂蚁金融科技
图/ 微博蚂蚁金融科技

  翻译一下就是,这 2.1 万亿的信贷余额,反映在蚂蚁自身的资产负债表中仅有 400 亿元左右,同期蚂蚁旗下两家主要提供微贷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实收资本合计 160 亿元,净资产合计 358.24 亿元,杠杆率超过 50 倍,如果以银行业的标准来看,用这幺小的体量和这么低的资本金撬动如此高的贷款额度,基本是不可想象的。

  从功能上说,蚂蚁微贷并不是放贷人也不是担保人,主要负责产品设计等技术问题,以及催收,而独立风控、放贷并收取利息都由其背后的银行等持牌机构负责,这就解决了自身信贷规模和风险问题。

  “借钱放贷,还能吃利差,又不用担风险,这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好的买卖了。”一位金融从业者感慨。

  招股书显示,统计期内,蚂蚁分别实现净利润 82.05 亿元、21.56 亿元、180.72 亿元和 219.23 亿元,今年上半年更是日赚 1.2 亿元,这主要就是高毛利的微贷业务带来的,加上支付宝 10 亿用户,消费贷的广阔前景,共同支撑起蚂蚁 2.1 万亿的市值。

  但新规一出,蚂蚁和银行一视同仁,直接卡死杠杆率,这意味着要想合规,蚂蚁集团要么降低贷款规模,要么提高出资额,如果按照规定将出资比例提升至 30%,那么意味着蚂蚁要驱动 1.8 万亿的联合贷款,需要自身资本金扩充到 1400 亿,按目前 400 亿来算,要补充 1000 亿。

  这几乎是蚂蚁集团在A股的募资总额,也就是说,融资来的钱啥也别干了,都拿来补窟窿了,这势必影响到蚂蚁集团的未来,重新估值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有专家认为,监管释放的信号就是,不要试图打着科技的幌子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金融创新是有边界的,金融科技再怎么包装,本质上还是金融,那防风险就是第一位的,否则,一旦蚂蚁集团暴雷,就需要整个社会来为其埋单。

  有媒体点名批评花呗和借呗,“往往形成过度授信,与场景诱导共同刺激超前消费,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和年轻人深陷债务陷阱,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甚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这一套对蚂蚁集团组合拳式的动作,意味着此后,不管是京东数科,还是腾讯金融,一切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只要涉及到高风险的杠杆业务,就都要被纳入一视同仁的监管中。

  从长期来看,监管也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现状,即蚂蚁集团的市场地位和既得利益,因为严格的监管同样限制了后来者,这也意味着,蚂蚁集团之后,再难有人达到这样的高度,做互联网小贷的抖音、美团、滴滴等一众小弟,都只能眼巴巴的望着一个“好时代”过去,蚂蚁集团熬成了监管认证的金融机构,熬到了上市,其他公司却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了,仅是募资额度和同省经营的规定,就卡死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应采访者要求,文中贺锦、胡明、王丽均为化名。赵磊、闫俊文、曹杨、邓双琳、朱晓宇对本文亦有贡献。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