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
文/真的笨狸
来源:左林右狸(ID:Left-Right-007)
这几天,李开复老师又火了起来。原因是在 9 月 12 号的首届 HICOOL 创业者峰会上,李开复在演讲时称创新工场八年前投资旷视时,曾帮助旷视获取蚂蚁金服、美图的大量人脸数据。随后蚂蚁、旷视都紧急发公告予以否认。李开复也第一时间发了回应,称自己是口误了。
其实,这个事件表明我们社会已经在进步了,科技企业对于个人隐私的问题开始重视。否则也不会那么着急地在这个问题上撇清自己。记得不久的以前,李彦宏还说了中国人不需要隐私呢。人脸数据,其实真的有必要让所有人重视其中隐私问题的重要性。
2019 年 11 月,因为杭州野生动物园强制游客刷脸进园,被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告上法庭,这被称为人脸识别第一案。此案于 2020 年 6 月第一次开庭,但至今尚未有结论。
公众场所的视频监控,早已成为我们侦缉罪犯的最佳利器。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视频监控加上人脸识别的技术,肯定能更高效地抓住罪犯,也能威慑那些想犯法的人。
但是,随着人脸识别的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先进,数据积累越来越多,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反思。2019 年,美国旧金山、萨默维尔禁止了城市人脸识别的应用;微软也删除了 MS Celeb 人脸识别数据库;谷歌更加激进,甚至中止了和美国国防部的合约,那个合约的内容是为无人机的拍摄内容进行 AI 分析,里面就涉及到了人脸识别的技术。
至于苹果,其 Face ID 是不是利用这个功能进行人脸识别的大数据深度学习,就不得而知了。但苹果并没强制使用,用户依然可以选择用密码登录。我们现在很多 APP 也动不动就强制刷脸,这里面也有不少算是滥用人脸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第一个最大的问题当然就是侵犯隐私,一个人的所有行为都被记录,而且一旦需要,就能快速地检索出来,这听上去确实挺可怕的。
有一种观点,说的是这种记录对于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是有帮助的。比如你到某一个餐厅,餐厅的人脸识别认识你了,就会优先推荐你喜欢的菜式。这种逻辑看上去合理,其实是反人性的。首先我们大部分的人并没有选择困难症,为什么要让机器代替我们思考?就算有选择困难症的群体,那可以给他们一种选择,而不是给所有人都进行“优先排序”服务。也就是说,人脸识别应该是用户进行选择的一种便利,而不应该是一种全民覆盖的社会法则。
如果有一天,外卖小哥在你开门的时候说:“哟,哥,你不是喜欢吃排骨饭么?今天怎么点了南瓜粥?”你不会感到温馨,只会不寒而栗。
当然,现实中我们好像没有什么隐私。从走出家门的一刻,就都被视频记录上了。楼道的监控、电梯里的监控、小区的监控、所有场所的监控……甚至到了酒店的卫生间,都可能被监控。监控视频被滥用,如果再加上人脸数据被滥用,被键盘虾人肉的网络暴力就已经从网络空间直接伸展到现实空间了。
在需要安检之类的场景,比如机场、火车站,用户隐私权需要置于公共安全之后,强制人脸识别可以理解;但在服务场所,应该更多地把人脸识别权交给用户,而不是成为唯一的选项。比如银行,我选择密码,你还要强制我人脸识别,这就是不对的。
隐私是否被侵犯有一个边界,在我们社会大概比较宽松,但也不能没有底线。那就是你可以录制公众场景,但别惦记我是谁。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第二个问题就是人格尊重问题。监控视频再加上人脸识别,毫无疑问能更高效地进行罪犯筛选。但是,天哪,我们什么时候就都成了疑犯的身份?时刻都得被监控筛选?也就是说,视频监控录制的是公众场所的一个时间片段,这没有问题,但加上人脸识别之后,这个时间片段就不再只是一个场景,而是一串名字,一个疑犯名单。
何况在现在的技术水平中,还存在很多误判的情况。当一个人在人脸识别系统里被误判为罪犯的时候,这个技术就已经侮辱了人类。世界那么大,人类那么多,技术再如何发展,人脸识别都难以做到误判率等于零。
我们有时候会在群里因为讨厌某些人,不想和他们对话,就把对方标注为白痴。因为对方并不知道这个事情,所以他没有感觉到被侮辱。但是人脸识别这个技术进入公众领域后,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名字每天都有可能被放到疑犯名单里进行筛选、每天都被各种信用分打标签,我们为什么不愤怒?
何况,现在很多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人脸数据一旦被滥用、被泄露,那对大家的生活,将带来无法想象的安全隐患。这也是蚂蚁、旷视们第一时间出来澄清数据并没有被滥用的原因。
现在,技术的发展快过于人类文明和伦理的进化,人性的温度在技术发展之中步步后退。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中间区域,不是什么场景都是技术优先,当然也不是什么场景都要抑制技术的发展。
一个社会制度,宁可牺牲一点效率,也要尊重民众的人格,那才是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