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登录地址_联想要战略补贴?先看看中国计算机先驱“革命”的十个故事

  2001 年底,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俞慈声,干了一件轰动国内 IT 圈的大事:在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全部采购红旗 Linux 操作系统、方舟 1 号芯片等国产软件,把微软整个踢出局。事出有因,除信息安全问题外,微软还在协商中强硬表态:必须网上激活 Windows XP;要捆绑购买 Office;不能降价。这让俞慈声实在无法接受。另外,北京市科委也想扶植国内软件。

  【文/科工力量专栏作者陈辰】

  俞慈声

  东方平地一声“惊雷”。微软第三号人物克瑞格·蒙迪迅速赶到北京四处游说,试图缓解局面;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也写信给北京市长刘淇,为微软辩护,同时施压处置俞慈声。

  当时,正值北京冬天最大的一次雪,十余位院士联名上书朱镕基总理,为俞慈声说情。其中,中国计算机事业奠基人、两院院士张效祥中将第一个签字,倪光南院士也签了名。

  据说朱总理看到十多位院士的联名,一时动容。遥想十五年前,美国“星球大战”计划掀起全球军事科技竞赛时,也仅仅只有 4 位院士联名上书启动 863 计划。

  但接着,微软撤掉中国区总裁高群耀,宣布唐骏“临危受命”;然后基辛格访华,与国家领导人握手。在中美《上海公报》签订 30 周年之际,他们的斡旋点不在北京市政府,而在更上一层。

  史蒂夫·鲍尔默

  最终,第二年 6 月,时任微软 CEO 史蒂夫·鲍尔默来到中国,在唐骏的游说下,他与国家计委签下 62 亿元的合作大单。唐骏一时风头无俩,媒体宣称他“再造微软中国”。

  而第一个吃螃蟹的北京市政府,并不好受,Linux 使用问题接踵而至。于是俞慈声又分别启动“扬帆计划”、“起航计划”,来改善软件的适配、移植和 Office 不兼容等问题。

  在这场博弈中,尽管微软在三年后“翻盘”,但俞慈声代表首都政府的“挂帅”,以及两项补救措施,构成了对微软中国影响深远的有力一击,也鼓励了国产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发展。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这起“北京市政府采购事件”,在国内计算机事业开辟和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激情抗争、艰苦卓绝和呕心沥血的故事。

  计算机事业奠基

  01

  冷战初期,在西方国家政治、军事、科技重重封锁下,新中国“一五计划”,以及苏联援建的 156 个项目,打下了重工业基础。但是,科学技术还没有获得足够重视和发展。

  于是,1956 年 1 月,周恩来总理结合“三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等中科院和苏联专家意见,开始主持编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推动“向科学进军”成为全国行动口号。

  然而,两个月后,周总理接见受邀来华的 16 位苏联专家时发现,名单中有 6 人是从事新技术领域研究的,包括微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通信等。这引起了他的思考。

  在让了解情况的两位部长作了一份报告后,周总理得知,美国、苏联等国已将电子计算机,当做打造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装备,而且在大力开发和应用这项技术。

  当时,除了美国、苏联和英国已经试爆原子弹外,美国更将电子计算机运用在弹道飞行、飞机设计、电报密码和经济分析等多个军民领域。而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还是一片空白。

  强烈的紧迫感来袭,周总理下定决心大力追赶。他指出“十二年规划”仍偏重传统产业的问题,同时选定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四项,作为科学规划的“紧急措施”。

  1956 年,周恩来在中南海和著名教授马大猷(右一)、梁思成(右二)、孟昭英(右三)讨论科学规划。

  不过在内容修订过程中,电子计算机项目一度因前景不明,引发争议。当听到有人说中国还做不了这项技术时,周总理斩钉截铁的回复:集中全国力量,难道还做不出来吗?

  自此,中国计算机事业宣告启动。但四项“紧急措施”的内容最初并没有公开,直到 1999 年中科院“两弹一星”工程相关资料陆续公布时,沉淀 50 多年的“秘密”才逐渐被人们知晓。

  02

  根据四项“紧急措施”的要求,1957 年 2 月,中科院计算所派出了 20 人赴苏进修队,张效祥任队长,主要学习苏联M-20 计算机的技术资料以及制造技术,时间是一年。

  当年底,中国科学代表团到访莫斯科,洽谈研制第一台国产大型计算机。期间,中方认为要让中国有能研制计算机的环境,于是拒绝了在苏联生产的提议,坚持在中国制造。

  1958 年 10 月 19 日,张效祥(左)和吴几康( 右)陪同参与研制 104 计算机的苏联专家米里尼柯夫游览颐和园。

  苏联最终同意,且允许进修队延长学习半年。1958 年 8 月,进修队一返回北京,就立即投入了国产 104 计算机的研制。项目以苏联 BESM-2 计算机为蓝本,由张效祥主持整体工作,苏联方面也派出专家辅助。

  然而,接下来的两大难题是:104 机在国内加工、调试的工作量估算是 7 万个工时,比在苏联要多 3 万工时;原苏联的磁鼓、磁带机和光电机等外围设备图纸,存在较多错误。

  既要改动、重新设计,又要赶上时间进度,张效祥和许多同事,吃喝睡都在工作房里,每天三班倒。他经常晚上一点多睡觉,第二天早上 5 点半就起床上岗,然后就一直都没停下休息。

  在张效祥主持下,项目在计算所等 10 多个单位协同下进行。历经约一年艰苦攻坚,104 机宣告研制成功,并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这台计算机平均每秒运算 1 万次,接近当时英国、日本计算机的先进指标。

  104 计算机

  通过 104 计算机的研制,中国具备了自主开发计算机的初步条件和配套队伍。后来,许多重大科学课题纷纷上机运算,国内第一颗原子弹的相关科学计算,就是由 104 机实现的。

  由于意义非常重大,104 机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张效祥后来也被称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人”。而五十多年过去,他依然记得,那七八十位国内科研人员的名字。

  03

  好景不长,就在中国刚刚开始在计算机研制等方面取得进展时,受“长波电台”、“联合舰队”以及思想论战等影响,中苏两国的关系急转直下,甚至迅速恶化。

  1960 年,赫鲁晓夫下令从中国撤走全部苏联设备和专家。许多国家都认为,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发展将戛然而止。但是,由夏培肃自行设计、历时两年研制的 107 计算机,迅速打消了这些疑虑和蔑视。

  107 计算机在中科大安装调试

  107 机是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之后应用于多项科学计算任务。虽然比美国第一台冯·诺依曼结构的通用计算机晚 9 年,但它的诞生标志中国计算机事业走向独立发展。

  夏培肃年少时就立志工业救国。当她目睹日军侵华惨况后,便决心报考工科院校。后来她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交通大学研究院、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本硕博”期间,所学专业都涉电机系。

  1951 年回国后,夏培肃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网络研究室任职。第二年,中科院数学所所长华罗庚选中她和闵乃大、王传英三人,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

  1946 年,夏培肃在母校交通大学留影。

  不过,三人小组中只有夏培肃选择了坚持,并奉献了整整一生,成为“中国计算机之母”。另外两人中,王传英于 1955 年改行去苏联学习原子能,闵乃大在 1958 年移民到德国定居。

  坚持不懈背后有难以名状的心酸。夏培肃的丈夫从事核物理研究,两人平时工作都很忙。第一个儿子,在她研制 107 机期间,出意外夭折;第二个儿子,也因为他们难以顾及,身体状况一直不好。

  但夏培肃苦心钻研的 107 机创造了历史,更重要的贡献是,她协助设立和一手创办的计算机科学院系、课程和教材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奠定了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和未来。

  夏培肃主编的中科大第一套《计算机原理》教材

  后来,她的一位学生胡伟武,成为龙芯系列 CPU 的首席设计师。2002 年,他为了纪念导师夏培肃从事计算机事业 50 周年,将中国首枚通用处理器“龙芯 1 号”,命名为“夏 50”。

  超算与软件破局

  04

  七八十年代,全球计算机发展迭代至超级计算机。虽然 IBM 的超算销售给中国,但附加苛刻条件:计算机必须放置在独立的“玻璃房”中,只准国外的工程师操作使用,“中国人不得入内”。

  为了摆脱如此受制于人的局面,国防科工委主任张爱萍上将,向中央请示研制巨型计算机。1978 年,邓小平在批示中指出: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

  接着,已年届 60 岁的国防科大计算所所长慈云桂,再挑重任。他说,豁出老命也要搞出巨型机,还立下了军令状:每秒一亿次一次不少,六年时间一天不拖,预算经费一分不超。

  慈云桂教授(右二)

  但这谈何容易?慈云桂之前为“远望号”测量船研制的 151 机,每秒运算速度只有 100 万次。而在“巴统”对中国高技术禁运下,运算速度想要一下突然提高 100 倍,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人心齐,泰山移。慈云桂把近 200 人的团队,分成十多个小组逐个攻关。有的小组自然问题频出,花几个月才做出方案。但由于只能算“凑合”,慈云桂狠下心一口否决,然后带领团队研制更先进的方案。

  另外,参与研制的李思昆教授曾回忆:那时加班费一晚上两毛钱,我让大家登记领钱,结果没一个人愿意来领。大家心里想省下每一分钱。这样的凝心聚力,想必加速了超算研制。

  慈云桂在银河计算机机房

  1983 年 12 月 22 日,中国第一台超算提前一年宣告研制成功,被张爱萍命名为“银河 1 号”。它的诞生使得中国继美国和日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自主研制超算的国家。

  其实,从电子管计算机到晶体管计算机,再从集成电路计算机到超算,中国计算机的每一次升级换代,慈云桂都是主要推手之一。后来,他被称为“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

  05

  在国防科大发布“银河 1 号”时,求伯君兴奋之余,也在倒腾着另一件事。几天后,“一个学生成功开发国防科大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消息,被刊登在《长沙日报》上,他霎时成了“网红”。

  1984 年毕业后,求伯君在无趣的河北徐水县石油仪器厂基层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编程经验。两年后的春天,厂里来了五个深圳的大学实习生,他暗恋上了其中一个,但始终未能表白。

  在决定追去深圳前,求伯君曾在北京、河北短暂逗留。期间,为解决一位老乡计算机打印的难题,他花 9 天时间重写了程序。后来经朋友引荐,北京四通花 2000 元买下了那套程序版权。

  求伯君

  当求伯君在北京火车站准备离开时,四通公司来人,竭力挽留他加入团队,并承诺“明年成立深圳四通,一定调你过去”。于是,求伯君选择暂时留在北京,后来结识了香港金山的老板张旋龙。

  1987 年,四通公司因“惜才”反悔,求伯君严正交涉后才辗转至深圳四通,但负责的只是经营部业务。张旋龙深知求伯君的能力和志趣,于是抛出绣球,“来金山,我让你专心搞软件”。

  加入香港金山时,求伯君的目标十分明确,取代 WordStar。自 1988 年 5 月起,他把自己关在深圳蔡屋围酒店房间里,只要醒着就不停地写代码,直到困得看不清屏幕了,才会眯眼歇一会。

  结果,仅仅过去两个月,求伯君就因急性肝炎发作被送进了医院。第二次复发时,医生强制要求住院一个月,他就把电脑搬到病房里继续写。但出院没多久后,又复发住院一次。

联想要战略补贴?先看看中国计算机先驱“革命”的十个故事

  功夫不有心人。1989 年 9 月,WPS1.0 正式发布,填补了中国计算机中文字处理的空白。没有发布会和广告,WPS 仅仅凭着口碑就迅速火了起来,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 90%,成为一个时代标志。

  自主电脑芯片浮沉

  06

  九十年代,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都曾指示“砸铁卖铁”也要把半导体产业搞上去,以纠正“造不如买”的错误路线影响。但在“908”、“909”两项工程成效不大后,“18 号”文件紧随其后落地。

  国内的政策补助以及开始活跃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吸引了一批海外半导体人才回国,其中便包括李德磊。1999 年,李德磊将他在国内的公司百拓立克进行“清洗”,同时摇身一变为中芯微,获得 500 万补助。

  这时被联想扫地出门的倪光南,依然鼓着劲要做自主芯片。他拒绝了一些慕名而来的企业,但在李德磊找上门来时眼前一亮:这支队伍基本具备,研制自主嵌入式 CPU 的技术能力。

倪光南(左)

  倪光南(左)

  倪光南利用个人信誉背书,为中芯微四处奔找资金,以其晚辈刘强为首的研发团队,也没日没夜的埋头苦干。四海归仁,众擎易举。2001 年 4 月,中国第一片自主设计的嵌入式芯片,“方舟 1 号”横空出世。

  通过中国工程院的鉴定后,“方舟 1 号”获得国家几大部委的支持,被推上了技术神坛。紧接着,为了推广内嵌方舟芯片的 NC(网络计算机),俞慈声首先“出手”,国内许多政企客户跟进。

  借着如日中天的气势,李德磊将中芯微改名为“方舟科技”,将原法人代表胡铭曾再送走。对于倪光南极力建议成立市场部,李德磊认为他:有官瘾,非要做主管市场的副总裁。

李德磊

  李德磊

  接下来的变化或许出人意料。把控互联网服务器端的微软和英特尔,根本不支持 NC 内嵌的 Linux 工具软件。因此,NC 在互联网环境下,一些正常使用也受到局限,早期入手的用户叫苦不堪。

  另外,李德磊眼里一直只容得下政府订单,多次将倪光南请来的客户踢走,导致失去了市场信任。而涉嫌挪用经费建楼、叫停 CPU 不履行 863 计划义务等等,将方舟科技一步步拉向深渊。

  最终,倪光南再次出局,向介入调查的科技部“负荆请罪”后,转至 CNET 中国任副总裁。而自觉深受李德磊欺骗的刘强,带着一批研发人员离开,与好友重新创立了芯片公司君正。

  07

  在“方舟 1 号”诞生前,曾有一些主流声音认为:中国只能先从芯片封装和测试入手,做“外围”。然而,时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疾呼,“十五”期间应该花大力气研制通用 CPU,错过这五年,以后就没机会了。

  2001 年 3 月,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胡伟武主动请缨,组建一支通用 CPU 研制队伍。一个月后,在李国杰等人支持下,龙芯课题组正式成立。胡伟武立下军令状:一两年之内做不出来,提头来见。

胡伟武

  胡伟武

  在龙芯项目正式启动后,课题组获得 1000 万元研发经费,有一间 50-60 平米的实验室,成员最初只有 10 来人。条件不够,刻苦来凑。于是胡伟武一头扎在实验室,一边当猎头,盯着中科大、中科院的校友。

  如果作一个对比,英特尔当时宣布将投入 12 亿美元研发手机芯片,这几乎是龙芯的一千倍。在经费有限,没人教没处学的情况下,胡伟武一个星期不回家,几天不怎么睡觉,也是常有的事。

  值得注意,年届 66 岁的黄令仪也受李国杰邀请,为龙芯做物理设计。但她陷入害怕半途而废,以及对计算所深厚情感之间的挣扎。犹豫一阵后,黄令仪最终带着五位微电子所的同事,走进了龙芯实验室。

黄令仪

  黄令仪

  为了以防万一,课题组与黄令仪商量后,决定做两款芯片。其中,黄令仪负责的 1B 为确保型,以打通全部流程为目标,要求不太严苛。另外,胡伟武主持的 1C 是力争型,时序、面积等标准要求较高。

  然而,1C 在流片时扫描链没有接出来,胡伟武迅速作出决策:人工修改。过程中,研发人员一个个疲劳得面色苍白、眼睛充满血丝,但在嘴唇还有一点红色的情况下,依然抖擞精神“战斗”。

  研发芯片是一场长征,而长征需要信仰。胡伟武是毛泽东铁杆“粉丝”,自称“毛毛虫”。他的上装经常别着主席像章,会议室里放着主席塑像。他说,要坚持毛泽东思想搞研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等。

联想要战略补贴?先看看中国计算机先驱“革命”的十个故事

  胡伟武的思想、行动和魅力感染着很多团队成员。这使得几十名年轻骨干怀着共同使命,激情燃烧。2002 年 8 月,中国第一枚通用 CPU“龙芯 1 号”成功发布,终结了计算机产业多年“无芯”的尴尬历史,开启新纪元。

  国产操作系统发展

  08

  在海湾战争和北约入侵科索沃时,美国的电子信息战瘫痪了伊拉克、南联盟几乎所有网络通讯系统。虽然没有证据说明微软等公司可能提供某些后门,但这种情形还是让中国政府为之一震。

  当时的信产部、科技部多次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一旦与美国闹掰,国家信息安全将面临怎样的威胁?中科院软件所副所长孙玉芳也上书国务院,一再强调“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

  2000 年,在孙玉芳牵头组织下,中科院软件所和上海联创,合资成立了中科红旗公司,推出红旗 Linux 操作系统。同时,他还创办了红旗中文 2000,推出 Red Office 办公软件。

1

  从布局的两大产品来看,中科红旗对标微软的目的十分明显。而仅仅成立一年时间,它不仅挖走了微软和甲骨文的技术骨干,还在 2001 年北京市政府采购中,一举击败微软拿下操作系统订单,一战成名。

  紧接着,中科红旗“趁热打铁”,在全国设立 100 多家培训中心,培养出 1000 多名红旗认证的 linux 工程师。另外,中科红旗还与 PC 硬件厂商,达成超过 100 万套供货协议,一度成为全球第三大 Linux 操作系统厂商。

  然而,就在孙玉芳多维出击、风生水起时,红旗 Linux 的一些软件问题依然没有太大改善。其中一个“要命的问题”是:基于 Linux 的国产办公软件,包括 Red Office、永中、WPS,与微软文档格式无法兼容。

  此外,微软放纵盗版软件盛行,进一步导致红旗 Linux 系统鲜有问津,在C端市场举步维艰。雪上加霜的是,董事会要求孙玉芳在三年之内要有回报,但中科红旗背景特殊,融资、上市均有限制。

孙玉芳

  孙玉芳

  2001 至 2003 年,中科红旗均未实现盈利。噩运接踵而至,孙玉芳在重压下积劳成疾,于 2005 年突发脑溢血去世。随后,公司连续曝出各股东意见不一、管理不善、资金链断裂等一系列问题。

  中科红旗自此一蹶不振。2014 年,大连五甲万京接盘中科红旗,价格是 3862 万元。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孙凯歌说:红旗是中国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旗帜,不能倒。如果旗帜被人推倒了,失去的将是对整个产业的信心。

  09

  随着信息技术危机意识不断加强,中国也致力于军用操作系统研制。2001 年,国防科大接到 863 计划重大专项任务:开发国产操作系统。当时只是助理研究员的孔金珠,“死皮赖脸”跟上级申请,加入了项目组。

孔金珠

  孔金珠

  面对全球“群雄争老二”的局势,专家组最初难以定夺开发操作系统的路线。经过大半年讨论,他们决定采用“四合一”技术,把 Mach、FreeBSD、Linux 和 Windows 的优势,互相整合在一起。

  然而,一个系统内核平均就有 400 万-500 万行代码。为了把不同的技术架构做成一个系统,孔金珠和同事们拼了命,足足经历四年“折腾”,才最终完成研发。由于系统“四不像”,专家组取名“银河麒麟”。

  不过,整合多个系统的弊端迅速显现,适配新软件和硬件的过程艰巨到难以想象,一些专家甚至有力也无处使。另外,FreeBSD 日渐没落,Mach 微内核架构也被主流市场放弃,几乎没有社区帮助开发代码。

  这时孔金珠已成为银河麒麟研发工程师,但十分忧虑“麒麟”的未来。2006 年后,银河麒麟历经技术动荡低谷,一些科研人员选择离开。但孔金珠最初的热情并没有消退,依然选择坚守阵地。

银河麒麟 OS

  银河麒麟 OS

  三年后,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启动。麒麟系统项目获得工信部支持,得以继续迭代。在孔金珠等人的强力要求下,研发团队选择定调初锋芒的 Linux 内核,并基于 Linux 内核迅速开发出了全新的银河麒麟。

  重要的是,孔金珠团队在新银河麒麟系统中,加入了多种独立开发的组件,实施了自主可控的深度优化,主流软件只要稍微适配,就能以更快速的跑在系统上。用孔金珠的话说,“这就像上了高铁”。

  此前,中国政府已在尝试大量进口系统的替代工作,但“四不像”的麒麟无法承担这一重任。而在基于 Linux 的银河麒麟发布之后,各个党政军重要机关,才真正开启了操作系统国产替代的大潮。

  10

  世纪之交,政府扶持国产操作系统时,也鼓励民营企业开发拓展。1999 年 7 月,信产部组织“Linux 未来发展”研讨会,决定加大力度推动 Linux 在中国的普及与应用。随后,高峰期国内出现三四十家 Linux 开发公司。

刘闻欢(Deepin)

  刘闻欢(Deepin)

  当时刚大学毕业的刘闻欢(Deepin)和冷罡华(Hiweed),也想做出属于国人自己的 Linux 系统。但刘闻欢认为开发环境还不成熟,而且自身资源有限。于是他跑到北京参与了创建绿盟科技,同时开始等待时机。

  然而,冷罡华迅速沉醉其中,把市场上 Linux 发行版几乎全摸索、套用了个遍。2004 年,他利用工作之余,开发出中国第一个基于 Debian 的本地化版——Hiweed Linux,但在迭代五个版本后突然“消停”。

  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2008 年,已经“不差钱”的刘闻欢归来。他联合冷罡华重新启动了 Hiweed Linux 项目,并把项目名称改为 Linux Deepin。紧接着,他们在国内发布了深度(Deepin)操作系统第一个版本。

深度操作系统

  深度操作系统

  最初,深度系统有三个明显特征,定位社区化公益项目;团队成员基本都是兼职;研发资金一直靠刘闻欢自掏腰包。由于团队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以至于税务机关一度怀疑他们涉嫌洗钱,而上门检查。

  为了将软件做大做强,2011 年,深度科技公司正式成立。这时王勇被刘闻欢“忽悠”到武汉,成为公司副总经历及 CTO。王勇是深度第一个“全职开发者”,虽然没上过大学,但凭着喜爱和一腔热血自学成才。

  后来,年轻的深度队伍付出很多。比如王勇,曾写代码累到要靠输液,才能第二天继续上班;长期睡在公司,妻子抱着孩子到楼下才能逼他回家。还有成员,每完成一项代码就会大吼一声,来释放压力下的喜悦。

王勇

  王勇

  随着系统日益精进,深度也逐步实现商业化。2014 年 10 月,公司获得绿盟科技和 360 公司的 8000 万元投资。另外,“棱镜门”事件后,受益于国家政策推动,深度竟然进入中央政府采购名录,而其余 3 家都是国资背景。

  2019 年,深度系统的用户已遍布全球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 Linux 全球开源操作系统榜上排行前十,是排名最高的中国操作系统。更重要的是,深度已成国产统一操作系统 UOS 的核心,而且是 UOS 迭代升级的有力后盾。

  结语

  当前,国产统一操作系统 UOS 正在或已完成适配龙芯、飞腾、兆芯、海光、鲲鹏芯片,以及金山 WPS、永中 Office、360 等软硬件。另外,中标麒麟也已与银河麒麟完成合并,将投入百亿打造国产操作系统新旗舰。

国产统一操作系统 UOS 界面

  国产统一操作系统 UOS 界面

  显然,在国际形势已骤然变化下,UOS 与麒麟将酝酿一场国产计算机的新变局。但是,近二十年来的“北京市政府采购事件”,“Win10 入围政府采购事件”以及“华为事件”等等,也一直在提醒国人避免重蹈覆辙。

  中国最近几年也发生过一些“积极”事件。比如沈昌祥、倪光南等 26 名院士曾联名上书,将存在较多安全隐患的 Win8 系统,挡在政府采购大门之外;天河、曙光和神威系列自主超算,在美国打压下越挫越强,并实现登顶。

  这可以用老一辈革命家的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或许,这句话也是计算机先驱们给后辈的最大启示。回溯历史,中外科技以及背后的政治博弈,一直并将长期存在,中国计算机人要做好持续攻坚、反复较量的准备。

800px-Tianhe-2.jpg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鲁迅曾说: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先行者和闯将者,大抵是谁也怕得做。正是先驱们的勇敢与担当,从铜山铁壁中撕开了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的“口子”。而继往开来,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国计算机事业必将更强更好!

共有 0 条评论

Top